在「田野」AG体育网站里的人读什么书?

 

  最早知道清流学社,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活动:“五种角度探索成都”——三月爬龙泉山,四月考古少城,五月访博物馆,六月游锦江,七月骑行府河……他们不是简单玩玩,而是带着田野调查的自觉。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清流学社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田野”“共学”与“跨界”“公益”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大众从书本与数字的世界走向真实广阔的田野。

  近年,他们策划的“林盘乡聚:气候变化下的本土生态家园”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Re:Think 2023可持续发展创新周”活动;组织的“林盘与低碳”“溯源岷江”等活动,荣获“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首届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线路”等荣誉。

  一个妥妥的“把活动做在田野上”的组织。那么,在这个“成都读书月”的周末,就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推荐书单。

  资深媒体人、《人文地理》专栏作者。曾发表《河流:水流镌刻的年轮》《山地:山石发出的回声》《古镇:走近历史的倒影》《老建筑:成都往事知多少》等系列作品。《成都河流故事:流淌的江河博物馆》《川流不息:知河论河护河》主编、清流智库专家。

  北京人、河姆渡、良渚、二里头、殷墟、甲骨文、司母戊鼎、应县木塔……这些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考古(古建)发现,以及中国现代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建立,与一群“先行者”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考察有关。这段历史距今不过才110年。

  看看这些中国第一吧:第一份中国矿产资源田野考察报告、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第一部石油调查报告、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第一个史前遗址博物馆、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

  最难预约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的古建热、中国史前遗址考古热,以及西安、南京古城墙上的人群,是当下民众对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大追寻”。如果说,地质调查所、清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代表着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而推动中国历史研究、行走在中国原野上的先行者、新学术的奠基人,更应该被中国人记住——

  “清华四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当代徐霞客”丁文江、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科学考古第一人”梁思永、“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建、“中国建筑学之父”梁思成……

  如果你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心向往之,如果你也想追寻大师们的足迹走进田野,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导航”。

  王笛的写作,有一个深刻的印记:“为民众写史”,作者视其为“历史使命”。所以,在《茶馆》《街头文化》《袍哥》《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等稍显学术性的著作之后,《那间街角的茶铺》不仅延续了这个宏大的命题,更是将成都世俗生活在“茶铺”里娓娓道来,生动重现。

  声、色、味、形——各种感官汇聚为成都独有的体验:穿过布后街的小巷,走到锦江剧场,茶铺里川剧的胡琴高腔,刺激着你的听觉;鹤鸣茶馆人声鼎沸,老虎灶热气氤氲,刺激着你的视觉;茶碗茶船叮当碰响AG体育网站,茶博士提着茶壶一路穿行……闲聊、听戏、谈生意、打瞌睡AG体育网站、看妹子、说聊斋、找工作、化纠纷……就没有茶铺办不了的事。

  茶铺是成都这个古老且时尚的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是最能让人细致入微去观察细节的平台:一种“自洽”、世俗、随性的生活方式,一个互相交流及传播信息的公共空间,一个展示不同种类艺术的微形舞台。也许,老百姓的社会学就是在这里“毕业”的。

  林业工作者、自然爱好者。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保护工作,并致力于自然教育。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百年变迁——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

  AG体育网站

  植物作为地球上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食物。绝大多数人的养分主要来源是谷物、蔬菜和水果。“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对于人们的经典提问,本书以植物学者的视角,科学又日常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植物学家的锅里都有什么?怎样才能吃得美味、安全、健康?作者以丰富的植物学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幽默的文字讲述了46种植物食材的身世、历史、成分、机理、功效、制作方法,从粮油主食到蔬果、调料,都有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和有趣的小故事。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上,本书也做了科学介绍和营养搭配。

  这是一本有关植物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专业的食材手册。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不仅能得到“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的答案,享受美食和健康生活,更能领略植物世界的趣味、培养探索自然的热情。请相信植物学家的“严选”!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三个省十条线路的地理区域,百余位摄影师的作品集结,一位古稀植物学家数十年的坚持,几代建设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该书以《中国——园林之母》作者——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20世纪初中国之行的线路为基础,寻访当年拍摄的地点,并重新拍摄,将不同时期的照片进行排列对比,实现了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跨越百余年的“影像重逢”。

  这是一本有厚度的书,跨越114年;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每一帧照片都包含拍摄者对自然的热爱;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书,记录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这是一本有角度的书,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生态、植物、文旅、气象等各个领域;这是一本有力度的书,直观而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地质、生态、林业、植物、环保、交通、建筑、金融、文学、社会……无论学习和从事什么专业,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兴趣点,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民族自豪的共鸣。

  前媒体人,兴趣宽泛的环境友好关注者,“蜀都河图·成都自然人文数据库”、清流智库与清流学社的发起人之一,希望致力结合“研究与传播”,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辨为切入,创立一种田野里共学模式。

  这是一本被誉为当代《寂静的春天》的环保警示性著作。作者是《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她亦曾撰写《灾异手记:人类、自然与气候变化》一书。

  作者奔赴全球各处生态现场,从冰岛火山到太平洋大堡礁,从亚马孙雨林到尼安德特人山洞……用13个已灭绝或正遭遇灭绝威胁的生物故事,讲述了从远古地球的周期性大灭绝事件,到近现代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物种灭绝进程,期间伴随着人类对物种、自然以及自身的认知。

  无论如何,作者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发展与最新锐的生态观点,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重要事实: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关键时刻,被称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时代,而这一次人类正参与其中,甚至可能扮演着主导角色。

  菊石、大海雀、小棕蝠、美洲乳齿象、巴拿马金娃、苏门答腊犀牛、多孔鹿角珊瑚、轮生双翼果树……说不定,物种灭绝也正发生在你家的后院。

  1492年,探险家哥伦布乘“圣玛利亚”号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他不仅带来了东西半球的现代式相遇,还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哥伦布大交换”,使得欧洲、非洲、亚洲、美洲的物种、疾病、种族进行了空前的流通和交换,从而深度改变了今天世界的模样。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是一部用独特角度重新解读人类文明近五百年的史学巨著。作者以深厚的治学功底与庞博的论述视角,融合生态学、人类学、考古学及历史学等研究成果,勾勒出15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轮廓,不仅展现出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也阐述了今日诸多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影响。

  书中论述森林砍伐、玉米番薯种植的篇章,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颇具现实意义。作者查尔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科学》和《连线》杂志的撰稿人,曾三次进入“美国国家杂志奖”决赛,并赢得“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年度最佳图书奖。

  年纪越大越少读小说,因为现实总比虚构精彩。而且现在还有一个怪癖,不管多么厉害的书,只要拿起10分钟读不进去,就果断放弃。

  偶然发现小说《香水》,这是一个有“味道”的故事。翻到开头就扔不下了:“十八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那时代人才辈出,也不乏天才和残暴人物。此人便是最有天才和最残暴的人物之一。”很少读到这么简单直接又稳重大气的开场白。一口气读完,两个字评价:好看。

  十八世纪,巴黎是世界上最脏的城市,香水是上流阶层的必备品。主人公出生在充满恶臭的鱼摊,从小被遗弃,但天赋异禀,拥有超凡的嗅觉和调香技能。为了制作出最勾魂的香水,他杀害了26名少女,提取她们的气味,造成巨大的恐慌(让人想到练九阴白骨爪的梅超风)。最后,他被人分食,毁灭在自己制造的香水中。

  小说各方面的阈值都拉满。它有成长小说的模型,玄幻小说的想象力,历史小说的背景,行业小说的专业性,加上简练的语言,紧凑的节奏,很难不好看。如果硬要挑一点bug,就是主人公的形象不算特别丰满,比起亦正亦邪的梅超风,他更像一个幽灵,少了一点人味。

  2006年,《香水》被拍成电影,获得欧洲电影奖杰出奖、德国银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奖,电影分类为:犯罪、惊悚。

  AG体育网站

  《不止信仰》是诺奖作家奈保尔的一本非虚构作品,记述他在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四国旅行的见闻。奈保尔是写小说的,但他的非虚构作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Next level。

  书中的人物几乎涵盖所有阶层。从国家领导者、宗教领袖、知识分子、外来移民,到出租车司机、学生、农民,在战争、社会变革、多元文化的冲突下,他们的内心变得游移不定。

  奈保尔的文化背景、小说家的洞察力,使他轻松拿捏这类题材,甚至可以说是最佳人选。作为出生于中美洲的印裔英籍作家,奈保尔对殖民地社会、移民社会和宗教社会的文化心态有深切的体会。实际上,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这个主题:身份认同。

  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不介入、不评价,通过受访人自己的讲述,将家族与个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在简洁的笔触中,个人的“小历史”与社会的“大历史”融为一体AG体育网站。

  比如一位伊朗记者的故事,奈保尔曾三度访问他,写作时间跨越16年。故事从帝国时代、人质危机、两伊战争,讲到现在:奈保尔站在凯悦大饭店的窗前欣赏风景,“那些较低的山似乎要被夷为平地,用于盖建筑物。”

  奈保尔从来不用术语,他的文字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永远那么干净准确,意味深长。如果要去这些国家旅行,带上这本书就够了,《孤独星球》不会告诉你的,奈保尔知道。

  一个田野里共学体,旨在链接清流智库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思辨为切入,结合“研究与传播”,与参与者一起壮游自然山河,认知博物风云,探索文化图景。我们开创了“田野讲学”的独特形式,已开展“蜀都河图”“溯源岷江”“林盘乡聚”“水文化遗产考”“成都河流研学营” “气候变化公众科学家”等多主题线上线下自然人文科普知识课程。目前正策划组织“问河系列——大岷江流域田野研学营”。

搜索